森林鼠(鼠兔)害是我国森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,年均发生面积约占森林病虫鼠害总面积的1/8。依据其对林木的危害部位,可大致分为危害根系的地下鼠,主要有中华鼢鼠(Myospalax fontanieri)、东北鼢鼠(M.psilurus)、 高原鼢鼠(M.baileyi)等;危害枝干的地上鼠,主要有棕背鼠平(Clethrionomys rufocanus )、红背鼠平(C. ruthlus )、棕色田鼠(Microtus mandarinus)、东方田鼠(M. fortis)、布氏田鼠(M.brandti)、根田鼠(M. Oeconomus)、社田鼠(M. socialis)、黑腹绒鼠(Eothenomys melanogaster)、大沙鼠(Rhombomys opimus)、子午沙鼠(Merious meridianus)、和柽柳沙鼠(M.tamariscinus);此外,还有兔形目的鼠兔,主要有高原鼠兔(Ochotona curzoniae)、达乌耳鼠兔(O. daurica)、甘肃鼠兔(O. cansus)、藏鼠兔(O. thibetana)和托氏鼠兔(O. thomasi)。
为全面系统实施森林害鼠(鼠兔)的害情监测,有效指导生产防治,特制定本办法。
1.鼠情调查
1.1调查时间:根据害鼠的活动习性,在春季和秋季分别调查。
1.1.1地下鼠:于每年春季土壤解冻后(3-5月份)和秋季鼢鼠储粮期(9-10月份)各调查一次。
1.1.2地上鼠:鼠平鼠于每年4月和9月各调查1次;田鼠(鼠兔)于4月下旬—5月下旬和8月下旬—9月下旬各调查1次;绒鼠于2—3月和7—8月各调查1次;沙鼠在4月和10月各调查1次。
1.2设立标准地:在中心测报点的覆盖范围内,选择鼠害的常灾区和偶灾区,在踏查的基础上,按不同的立地条件、林型选设面积为1公顷的标准地20—30块。(沙鼠为5—10块)将标准地各因子填入表1。
1.3害鼠(鼠兔)密度调查
1.3.1地下鼠:一般采取土丘系数法和切洞堵洞法。
1.3.1.1土丘系数法: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,统计标准地内的新土丘数。根据土丘挖开洞道,间隔2昼夜进行检查,凡封洞者即为有效洞。在有效洞布箭,弓箭(地箭)与洞口的距离为切开的洞口直径的2倍。一昼夜检查一次,及时重设弓箭(地箭),连续捕杀2昼夜。然后统计捕获的鼢鼠数量和鼠种,计算出土丘系数和捕获率。填写表2和表3。根据下式计算土丘系数:
土丘系数=实捕鼢鼠数/土丘数
然后在各种立地类型标准地内分别统计土丘数,乘以土丘系数,则为鼢鼠的相对数量。
鼢鼠密度(只/公顷)=标准地内鼢鼠数/标准地面积。
捕获率计算公式如下:
p=[n/(N×H)]×100%
p—捕获率;n—捕获的鼢鼠数;N—设置弓箭数;H—捕鼠昼夜数
捕获率可作为鼢鼠密度的相对指标。
1.3.1.2切洞堵洞法:在土丘不明显的情况下,利用鼢鼠的堵洞习性采取切洞堵洞法进行调查。具体方法是:每种立地类型选择一块面积为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,对怀疑有鼢鼠活动的洞道开切洞口100个(根据甘肃省的调查经验,每亩切开6-7个洞口,不包括废弃洞,不足100个者按实际切洞数计算),在切洞一昼夜后调查堵洞数,凡堵洞者即为有效洞口。然后采取弓箭(地箭)射杀和挖捕相结合的方法,将其鼢鼠全面捕尽,以实捕鼢鼠数与有效洞口数相比较,得出其相关系数。在固定标准地内以有效洞口数乘以相关系数即可得出鼠口密度。填写表4、表5。
1.3.2地上鼠
1.3.2.1鼠平鼠、田鼠、绒鼠、鼠兔:鼠平鼠、田鼠和绒鼠采用中号板铗,鼠兔采用中号或大号板铗。选择当地害鼠喜食的食料为食饵,一般鼠平鼠用炒熟的白瓜子;田鼠用新鲜的胡罗卜;绒鼠用玉米粒;鼠兔用黄豆。(注意在整个调查过程中,对同一鼠(鼠兔)种,板铗型号、食饵材料要统一)。
在每块标准地内,将100个鼠铗按铗距5米、行距20米的平行线、或按Z字形、棋盘式等形式顺势布放。鼠铗布放后,间隔24小时进行检查,用空铗将已捕获鼠的鼠铗替换,48小时后将捕鼠铗全部收回(有条件的地方,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捕获率,可将收铗时间延长至72小时,并间隔12小时检查一次)。逐日统计捕获害鼠的数量并分雌雄记载,将结果填入表7。在备注中注明是48小时还是72小时的捕获数。并计算捕获率。
捕获率=[捕获鼠数/(鼠铗数×2)] ×100% 或捕获率=[捕获鼠数/(鼠铗数×3)] ×100% 其中鼠铗数为实际收回的鼠铗数量。
1.3.2.2沙鼠:
在1公顷的辅助标准地内,设置100个10×15cm鼠铗。以新鲜胡萝卜为食饵,堵洞后在洞口附近布设鼠铗。统计堵洞数、有效洞数、百铗捕获数,计算百铗捕获率和鼠口密度,连续调查5天,将调查结果填入表6。
有效洞口系数=有效洞数/堵洞数
校正百铗捕获率(%)=百铗捕获数×有效洞口系数(%)
调查日辅助标准地害鼠数量=堵洞数×校正百铗捕获率
害鼠密度(只/公顷)=∑逐日辅助标准地害鼠数量/辅助标准地面积
1.4林木受害情况调查:结合春季鼠口密度调查进行。采取样株调查法。将标准地大致划分为10—15块样方,从中随机确定3块,要求样方内林木株数不少于100株。然后,在样方内逐株调查。填写表7。计算出受害株率和死亡株率。
受害株率=(受害株数/调查株数)×100%(注:受害株数包括死亡株数)
死亡株率=(死亡株数/调查株数)×100%
1.4.1地下鼠:以树下有鼠洞,且松树针叶发灰、发黄色,顶芽生长缓慢判定为受害。
1.4.2地上鼠:对于鼠平鼠、绒鼠的危害,以树干四周皮部1/4以上被啃食或侧枝被啃断1—4枝为林木受害的统计起点;对于田鼠、鼠兔的危害,以树干四周皮部1/4以上被啃食,或侧根际被挖啃1/4为林木受害的统计起点。
1.4.3沙鼠:将标准地划分为4块样方,在样方内逐株调查林木受害情况。树干、树枝被啃食即为受害。
1.5调查情况汇总
1.5.1发生面积以捕获率1%或受害株率3%为统计起点。
1.5.2森林害鼠(鼠兔)调查结束后,根据害鼠(鼠兔)捕获率和林木受害情况统计害鼠(鼠兔)发生程度,当两种统计方法的结果交叉时,按“就高不就低”原则处理。将表7、表8汇总填写森林害鼠危害情况汇总表(表9)。
以捕获率统计森林鼠害发生程度:
鼢鼠 鼠兔 鼠平鼠和绒鼠 田鼠
轻 中 重 轻 中 重 轻 中 重 轻 中 重
1-5 6-15 >16 9-24 25-49 >50 春 <1 1-1.3 >1.4 1-2 3-4 >5
秋 1-4 5-14 >15 1-4 5-14 >15
以林木受害情况划分森林鼠害发生程度:
鼢鼠、鼠平鼠、绒鼠、田鼠、鼠兔 沙鼠
轻 中 重 轻 中 重
受害株率% 3-10 11-20 >21 10-30 31-60 >61
死亡株率% 1-3 4-10 >11
2.预测方法
根据多年积累资料,可建立一元线形回归预测模型。
2.1 种群密度预测法
令春季种群密度为X,秋季种群密度为Y,t为年份,则可分别建立:
Yt = a + b Xt (1)
Xt = c + d Yt-1 (2)
利用公式1可通过春季种群密度预测当年秋季种群密度,公式2则是通过秋季种群密度预测翌年春季种群密度。
2.2 捕获率预测法
令春季捕获率为x,秋季种群密度为y,t为年份,则可分别建立
yt = e + f xt (3)
xt = g + h yt-1 (4)
利用公式3可通过春季捕获率预测当年秋季捕获率,公式4则是通过秋季捕获率预测翌年春季捕获率。
2.3在春季对鼢鼠密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,加上6月、8月两次调查,预测当年发生量。其公式为:
F=pabc(1-d)
式中:F—为当年仔鼠发生量(只/公顷);p-春季鼠口密度;a—雌雄鼠率[雌/(雌+雄)];b-平均胎仔数;c-年繁殖胎数;d-各种因素所致死亡率之和
根据甘肃省对中华鼢鼠、甘肃鼢鼠生殖规律研究成果及调查测算a=0.5349、b=2.38、c=1、d=5%,其公式简化为F=1.209P,以此式可简便准确地预测当年幼鼠发生量,可供各地参考。
2.4降雨量预测法 黑腹绒鼠的鼠口密度与降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。四川省通过黑腹绒鼠的鼠口密度与当年冬季(12月、1月、2月)降雨的关系。建立回归方程:
Y=sin2(a+bx) Y—危害率;x—降雨量
用雨量器记录或到当地气象部门获得每月的降雨量;每月调查每块标准地的新危害率。
3.鼠情分布图和鼠情分析报告
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(林业局、林场)行政区划图为底图绘制。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鼠种(ZHF—中华鼢鼠;CYF—草原鼢鼠;LSF—罗氏鼢鼠;GSF—甘肃鼢鼠;DBF—东北鼢鼠;DSS—大沙鼠;ZWS—子午沙鼠、CLS—柽柳沙鼠、ZB一棕背鼠平;HB—红背鼠平;ZST一棕色田鼠;DFF—东方田鼠;BST—布氏田鼠 ; GT一根田鼠;ST一社田鼠; HR—黑腹绒鼠、GYT—高原鼠兔、DWT—达乌耳鼠兔、GST—甘肃鼠兔、ZT—藏鼠兔、TST—托氏鼠兔、QTS—其它鼠种),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发生级别的发生面积(红色—重;黄色—中;蓝色—轻)。鼠情分析报告包括本测报点监测范围内林分基本情况描述、存在的害鼠种类和针对鼢鼠发生情况提出的防治建议等内容。